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学院 首页» 客赣中心» 中心动态
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8-04-22

2018422日著名语言学家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应邀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下午15:4017:10,洪波教授在我校人文楼A255做了题为“语言接触视角下的上古汉语形态句法问题——兼论“也”“矣”的来源”的学术报告,南京大学著名教授鲁国尧先生,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安徽大学杨军教授,安徽师范大学蒋冀骋教授,中华书局秦淑华编审等老师以及我院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洪波教授首先讲解句末小品词“也”“矣”的来源,他指出句末小品词“也”“矣”均不见于甲骨文,“也”也不见于《尚书》,“也”“矣”的广泛使用是从《诗经》开始的。跟“也”“矣”在时间上形成兴替的是,从甲骨文到《诗经》存在系词“隹(惟、维)”,而《左传》《论语》以下之战国文献则不再使用这个系词;从甲骨文到《诗经》存在大量的“有+V/A”形式,而《左传》《论语》以下文献这种形式则变得非常罕见。也就是说,系词“隹(惟、维)”消失之时,恰是句末小品词“也”出现之际,“有+V/A”形式衰微之际,正是句末小品词“矣”出现之时。通过论证,洪教授认为这种兴替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句末小品词“也”与系词“隹(惟、维)”,小品词“矣”与动词形容词前的“有”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在语音上是有密切关系的,即“也”就是“隹(惟、维)”、“矣”就是“有”。但很显然“也”、“隹(惟、维)”;“矣”、“有”的用法不同,为了解释这种差异,根据《史记》、《左传》、《国语》、《诗经》的相关记载,洪波教授认为周人入主中原之时,其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基本保存了华夏人的词汇,而在语法上却更多地吸收了“戎狄”语言的成分,那么上述差异就是“戎狄”语言语法造成的。最后洪教授还讲解了殷周语言差异及上古汉语若干语法现象的语源问题,着重分析了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卬”的语源问题,指出“吾”“卬”源自周人母语。

最后的提问环节,大家关于该报告的诸多疑问,得到了洪教授悉心讲解,洪教授讲座为在场师生带来许多新观点,特别是周人的母语跟藏缅语尤其是藏语有密切关系,是一种融合语言的观点,为在场的师生打开了新的思考思路,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好评,报告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在全场起立的热烈鼓掌声中,报告完满结束。


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南昌大学中文系(文法楼A254) 邮编:330031
电话:086-791-3969348 传真:086-791-3969348
E-mail:ndhakk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