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人文师说
杨柱才:江右赤子,哲人智慧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5-11-26

(人文学院记者 达锬 周雅婧讯)

他皮肤黝黑、头发理得略短,戴着一副隐框眼镜,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话的语气很温和,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谁能想到这位其貌不扬,未到中年的老师已经获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

他叫杨柱才,1966年生,五十岁不到,江西高安人,但是却已经在学术界取得了一些成就:南昌大学教授,2004-2005年北京大学访问学者,2005-2006年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国际交流研究学者,汉阳大学客座教授。兼任中国哲学史理事、中华朱子学会理事、江西省国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在前不久,以他为首席专家的课题----“朱子门人后学”被评选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也就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成就。

初出茅庐,偶然间哲学结缘

杨柱才虽然在哲学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其实他选择哲学有很大的偶然性。“一开始谁知道哲学是什么?我们当时只给了半天时间填报志愿。”杨柱才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个同班的同学向自己推荐了哲学系”。没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只有“蓦然回首”,杨柱才老师便开始了与哲学的缘分。

在学生时代,杨老师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本科班上的同学,厉害的大有人在。在学习成绩上讲,杨老师的成绩是很一般的。但是杨老师将与哲学的缘分始终坚持了下去。“我总有一种感觉,大学还没有读出味道,怎么就毕业了。”于是杨老师开始继续深造的道路。要读出味道,这便是杨柱才老师要继续在研究哲学道路上前行的一大动力。

由一开始的生疏、不了解,到“觉得不够味”,杨柱才老师对哲学的兴趣从无到有。让他更为高兴的是,读研究生和博士的时候都得到了好的引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好的指导老师确实打开那扇门的钥匙。杨柱才老师表示他走到今天,他的导师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在87年在江西读研的时候,我的导师就是研究宋明理学的。”同时,江西与宋明理学联系颇深,也给杨柱才老师研究宋明理学提供了很好地条件。

北大读博的求学生活真正坚定杨柱才老师对于学问的不懈追求和渴望。,“无论我什么时候去图书馆,90多岁的季羡林老先生永远到的比我早。这样我们在场所有人都肃然起敬。”季羡林老先生早已功成名就,却依然保持这样认真学习的态度,这对杨柱才老师以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大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北大的学生上课都带着饭盒,清华的学生请教完老师问题都是倒退着出门,这都体现了学校的良好氛围。这些都给杨柱才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哲学领域的探索也越来越深了。

与江右哲学中心结缘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公示名单“新鲜出炉”。其中,就有首席专家为杨柱才老师的立项课题----朱子门人后学研究。这是南昌大学的历史性突破。,这与杨老师和杨老师所在的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江西,古称江右。在古代,这片土地产生了许多对中国文化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了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础。国家希望各个高校研究机构都能够研究出新成果,地

方上也大力支持,当时,南昌大学哲学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右哲学文化中心应运而生。

2006年,杨柱才老师担负起发展江西哲学研究中心的重任。“但我感觉自己不是这块料,我自己的事情都没弄好。以前这样的事情都没想过,做了主任就必须要思考怎么做了。”秉着这样一种谦虚谨慎负责的态度,杨柱才老师积极投身管理江右研究中心的事务中去。可是在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遇到了一系列比较棘手的问题:经费紧张、研究人员过少、研究所受到某些方面的束缚等。“以前一年只有两万,许多事情想做也做不了”这是杨老师上任后最大的体会。“万事开头难”,随着研究中心不断走向正轨,学术经费也开始充裕起来:2013年研究中心申报成功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布的两个重大项目之一“宋元朱子学”获得了50万。

近两年特别是十八大,国家提出文化建设上要注重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在这股东风下,江右哲学研究中心不断发展自己。作为研究朱子学的主战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1年的朱子学国际会议以及2013年4月专门针对怎么开展朱子门人后学研究的全国会议的成功举办,也显示了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有能力进行此项研究。这对于杨柱才老师提出“朱子门人后学研究”课题取得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江右哲学研究中心是目前朱子门人后学研究的主战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著名哲学家陈来如是说。这是对杨老师工作和中心同仁近十年工作的最高鼓励。

在这个形势下,“朱子门人后学研究”开始了申请国家社科经费重大课题的过程。发布选题在7月初,要求9月初提交材料,11月初国家就公布入选名单,所以申请的时间很紧,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搜集材料。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一项重大课题,所需的材料是如此繁杂,仅仅两个月的时间,杨柱才老师和他的研究成员们克服困难,埋头苦干,才去的如此骄人的成绩。在人文学科方面,南昌大学立项成功国家社科基金招标项目这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对我们南昌大学有着极大的发展意义,对于南昌大学在全国大学的地位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杨老师的眼光早已放到了申请以后的工作中。江右研究中心现有32名研究人员哲学系5位、马克思主义学院1位、江西省共12位,还有20位来自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在将来,”杨柱才老师说道,“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研究人员就要增加。”

未来,才是杨柱才老师和他的团队最关注的、

研究与教学:终身的使命

“慢工出细活。”这是杨柱才老师对自己研究方法的总结。“其实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才接触一个新的事物,自己未必也懂,根据我的经验,这是正常现象多读几遍也就行了。”

杨老师能成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慢工”。哲学是一门在大多是看来很枯燥又很难理解的学科,杨柱才老师依然坚持不放松,不放弃。《士兵突击》许三多有句名言,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在杨柱才老师的身上,我们也同样看到了这样坚持不懈的品质多少年来,杨老师已经将哲学的学术研究当成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当对某件事情耐着性子深入下去,不放松,不放弃,你会发现其中的美妙之处。这便是杨柱才老师给我们的启发。

“前期有好多学者有了不错的成绩,有了不错的基础,后来诱惑大了,转移了注意力。本来可以在学术上有重大的成绩的。”杨柱才老师的话语中带着些许的遗憾,这是对那些半途而废学者们的痛心与遗憾。“大学里还是需要什么都不管不做只需要教学研究的人。”能将心扎在学术研究的土壤中,是困难的,但耐得住寂寞,坚持不弃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从杨老师的话语中既可以看到他的坚持,又可以看到他的热爱。“现在很多人都将宋元的儒学叫做理学,但实际上这是后来的概念,我个人来说,更喜欢叫道学”。这个区别并不是仅仅是一个称呼的问题,背后也是反映了一种客观和理性。于是,杨老师的很重要的著作----《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就在前面加上了道学宗主这四个字,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不仅包含了杨老师的评价,也体现了杨老师的一份喜爱和执着。

除了一心专于科研,教学也是杨柱才老师目前生活中的一个重大任务。“能和一群年轻学子交流学术,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是杨老师的心声。从91年在江西大学任教以来,教学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研究一样,杨老师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方法,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扎扎实实的把经典读好。这也是一种“慢工”,不过上过杨老师课的学生都对这种“慢工”有着切身的体会。“读多了,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了。”这是经验之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现在,杨老师依然将教学和科研作为自己生活的重点。“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这是杨老师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强调的话。

在采访的最后,我们又将话题转回到了学术研究。“希望南昌大学年轻的博士,年轻的学者,能过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学术方向,在自己的学科里面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点可能对南昌大学的发展有很重大的影响。”这是杨柱才老师的希望,更是南昌大学未来发展的希望。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