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人文师说
胡平 :沉重千年,寄情江西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5-11-26


(人文学院记者 达锬讯)在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的颁奖晚会上,一部江西选送的作品引起了巨大反响,赢得了组委会的一致好评。这部作品的名字叫做《瓷上中国》,是一部反映新时期景德镇人的作品。作品内容抑扬顿挫,而文字却平淡朴实,显得大气从容。该书的作者就是江西著名作家。南昌大学胡平工作室主任胡平教授。

与胡平老师谈话,你会发现他是一个很有态度和风格的人。但是他的态度和风格却往往会用平静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如他的文风。可是谁知道在这种大气的平淡过后,却是胡平老师不平淡的人生。而这种不一样的人生也构成了他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一.沉重千年,荣辱过后总不惊。

1947年,就在中国大地正处于硝烟弥漫之时,厦门大学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将这个院子惊醒。一个男子喜悦的站在堂屋里,无比高兴。这个男子叫胡正谒,正任教于厦门大学法律系,作为西南联大为数不多的江西籍人才,31岁的他正在为他的第一个男孩的降生费尽脑筋。根据家中的字,应该是家字辈,“家舍”,于是这个孩子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胡家舍,“胡平”是他后来的笔名。

胡家最早起于南昌新建县,胡正谒的父亲是新建县的县长,而他本人则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国立中正大学校长胡先骕与胡正谒都是新建县人,应属同宗,但亲缘较远。 那时的胡正谒风发意气,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法律事业做贡献。无奈世道黑暗,很多理想都落空了。1946年,29岁的胡正谒成为了副教授,先在东北大学教书,又在厦门大学教书,私底下传播共产主义理想和地下党的宣传资料。这时候,他的老师北大的蔡枢衡先生希望他回国立中正大学教书。1949年,他带着年幼的胡平回到故土任教。这时,离南昌解放,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胡老先生万分很激动,准备为江西的法律事业作出了的贡献。据邓宗觉先生回忆:胡正谒是江西人文社科界第一批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也因此,他后来成为了江西师范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的主任。

在这种家学氛围下,年幼的胡平幼小的心目中存在着一种理想,一颗红色的种子。年仅8岁的他就能写出剧本,真为一代才子。这种童年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到了1957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1957年,由于性情耿直,胡正谒成为了“右派”。这对年幼的胡平无疑是一次冲击,但这没有剥夺他对书籍和文字的热爱。他依旧如饥似渴的投入到文化的海洋里。这只是不幸的开端,1961年,年仅40岁的母亲意外离世,这大概是胡平自由经过的最大打击了。后来,18岁对于胡平来说可能是终身难忘的,不是这一年是他成年,也不是他考上大学。而是文革的大潮向他,向他的家庭,向全国人民袭来。

文革是从文化教育界开启的,作为右派的父亲首当其冲,当时又流行出生论。18岁的胡平被历史推上了风口浪尖。父亲的坚持带来的是疯狂的殴打和无尽的辱骂,胡平陪伴着父亲,经过这些不幸和屈辱,反而锻炼了胡平一颗平静而又充满激情的心。此时,所有的大学都停课了。来自上面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能够到工厂里当一名工人。当时家里很困难,父亲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还在寄钱,但这无济于事。胡平的工作至少能为家里带来一点生存的本钱。就这样,胡平仍然没有忘记文字。1976年,胡平正在南昌帮人编辑。这时,一个消息传来,四人帮垮台了,九州欢腾,四海歌唱。他急忙赶回家,面见被风霜洗礼的父亲。父亲无言,唯有泪千行。

整整20年后,一切终于发生了变化。

二、远离江右,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1977年,胡平30岁,在外人看来已经是成家立业的年纪里,他开始了新的道路。

那是一个夏天,教育部像往年一样颁布了《1977年高校招生方案》。这是文革后的第一回,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

可是到了8月,在整个北京最热的时候,人民大会堂却吹起了春风,让所有与会的人感到激动和骄傲。

“邓副主席”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举手发言,他是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巳�性。他看了看全场,慢慢地讲到:“我主张今年恢复高考。”会场沸腾了,一番慷慨陈词后,大家又恢复了静默,开始看着坐在会议正中央的那位老人。

“同意今年恢复高考”邓小平简单的几个字又轰动了,只是不仅在会场,这是轰动的包括全国、全世界。

那年冬天,30周岁的胡平坐在了考场,10年了,迟到10年的考试。作为老三届的胡平感慨万千。有时候10年的等待,可能只需要几天的纠正。发榜、志愿,1978年春天,胡平坐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课堂里,

当时的复旦大学,虽然经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但还保留了很多著名的学者,大师,包括郭绍虞、朱东润等杰出大师。当时的复旦与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三足鼎立。胡平的同学中包括了后来的中文系主任陈思和先生。也正是这一年,王沪宁初进复旦大门。无论是古代文学、古代历史还是现在文学、文学批评学和语言学。复旦大学都是十分精通的,这也给了胡平很多的营养。与众不同的是,在课本之外,他还读了将近十年的“书”,社会之书。

毕业后的胡平在学校教了一年的书,便辞职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他的人生也基本上以写作为业,这是一个作家的年代。年青人无论有文化、没文化都以文学为好,求爱以写诗为令。社会上,巴金、臧克家这些作家还保持着写作,正可谓文坛的盛世。同时的中国,改革开放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出现了很多过去不敢想象的变化,让人十分的诧异。一篇《哥德巴赫猜想》让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人尽皆知,也让报告文学这种体裁开始风靡。为了记录这个时代,胡平开始了报告文学。1985年,毕业三年的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报告文学让胡平走南闯北,从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到西部老区;从发达的欧美到港台这增加了胡平视野的宽度。复旦打下的坚实基础,则拓宽了他的广度,几十年的阅历,更拓展了他的深度。

一个成熟的作家,自然要有各种各样的作品,但最主要的必须有一个主线。那么胡平的主线又是什么呢?

这或许是胡平必须要找到的一个话题,而这个话题又与父亲有关。

三.回归江西,背后是发展的希望。

1996年,50岁的胡平又一次经历了大的悲痛:父亲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很突然,这让胡平很受不了。胡平深知: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南昌大学申办下211,变得越来越好。父亲将人生最好的年华都给了这所学校,可见他的付出和心血。究其实,就是为了这片土地越来越好。现在父亲走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憧憬。自己总是不能自适,胡平写了5篇文章,依然悲痛。

很快,南昌大学申请下了211。它急需一批有水平有能力的学者来充实己,这个时候,胡平接受到了邀请。他二话没说,来到南昌大学担任教职。这是世纪之交,50年前,正是他的父亲第一次与南昌大学邂逅。

为了更好的发展,南昌大学将以前湖为新校区举行建设。胡平多次来到新校区校址,站在还是农田的红谷滩展望。在这里他展望到了,他展望到了江西辉煌的昨天,学者、富商、政治家层出不穷,肥沃的土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富饶与强大。可是,现在的江西呢?贫穷、落后,自己走遍大江南北,这点判断还是正确的。这片土地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一部近代史能将一个地区面目全非,很难理解。

胡平选择了思考,从历史、从人文、从经济。可是最终给他答案的还是家庭,回顾自己家族的历史,能否也得到一种思考呢?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下,《千年沉重》出炉了,这是胡平对自己的回答,对自己脚下的叩问,也是对父亲一生的反思。不是为了记录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住在南昌城中心的胡平实现了一次重要转型,他的选择是脚下的土地。

2004年担任南昌大学胡平工作室的研究员。担任研究员胡平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为了扩大学子们的视野,胡平经常开始组织“昌大智库”系列讲座。智库定期邀请国内人文社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以期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每一位专家学者都是胡平用心邀请、用心组织、用心接待的,所以这一度成为南昌大学的流行活动。

此时,年过花甲的胡平又开始了另一项问题的研究,他将目光追溯到千年的源头景德镇。这是江西的标志,也是中国的标志,他用瓷都的兴衰解构中国历史的发展。他的目的并不是辉煌的过去,而是现实的明天。正如副省长朱虹在序中所言:“作为农耕文明时代登峰造极的景德镇制瓷业,面对现代化转型和全球化浪潮,遭遇到了挑战,甚至陷入了低谷;如何不再停留于“逝去的辉煌”,如何重振瓷都之雄风,是一个大课题。”这本书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江西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姚亚平同志提出“要有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来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很精彩,胡平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这是开山之作,巅峰之作,了不起。”2014年,它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这里是故土,这里是家园。忙碌的胡平年事渐高,但是正如胡家人的性格,永远不会停止对这片土地的关注和思索。从《千年沉重》到《瓷上中国》,是胡平文学的两座巅峰,这两座巅峰将永远立在江西,胡平的名字也将与江西的历史同在。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