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师资队伍» 人文师说
王德保:卅载悠悠,文化成人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5-11-26


(人文学院记者 达锬讯)一所学校,越是筚路蓝缕,越会出英雄人物,比如蔡元培,比如梅贻琦。综上而言都是创业者,相反,事情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变得正常走上正轨的时候,那种努力和坚持往往很难被外人所发现,因为他们做好的只是本职工作。相比较于创始人的白手起家,他们更有一种平淡的博大。随着南昌大学的发展越来越走向正轨,早期的那种努力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人 。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30年前,他是江西大学新进的青年教师;20年前他是南昌大学送向北京大学进修的博士研究生;10年前,他为学校发展规划出谋献策。直到现在,他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叫王德保,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委员会主任。现在,让我们走近他的内心世界。

学人之初

1954年10月,王德保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镇市一个窑工家庭。那一年,国立南昌大学已经因为院系改革的原因,被被拆分成好几个部分,并到了其他学校中。江西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当然这是后话,年幼的王德保不会知道这些将会与自己今后的人生有关。

   五十年代初的景德镇,虽然已经是解放以后了。但是传统的东西依然是这里的主力。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位于安徽浙江和江西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经与佛山、汉口、朱仙并称四大名镇。从唐朝至清朝历经千年,景德镇的陶瓷名誉海内外。无论是最早的青瓷白瓷,还是后来的青白瓷,到后来元代的青花,甚至珐琅彩。做得最好的都是景德镇的。从宋代一直到清代,这里都是皇家瓷器生产的主要地方。 到了建国以后,这里的窑厂依然都十分的多,每条胡同都有制药的小作坊。烧陶瓷或许已经成为那个年代景德镇每家每户都熟悉的重要技法之一。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对于年幼的王德保,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陶瓷上的花纹,大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故事。这使得当时的景德镇话本文学十分的昌盛。这种中国最传统的,民间故事叙述方式对年幼的王德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王德保在那个物质文化匮乏的年代,能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

王德保的小学都在景德镇度过。景德镇的山山水水,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城里有许多说书人,这些说书的故事也吸引着年幼的王德保。那时候的书籍都是线装竖排,写的都是古代的东西,这使得王德保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的喜爱。文革时期,文革时期虽然造反派对景德镇有着一定的破坏,但是这与王德保的生活基本无关。但是,王德保的学业也因此中断了。他在家里呆了整整的一年,没有任何事情。一年后学校宣布复课闹革命,他便和自己的同学一道下乡。乡间的生活清苦寂寞。能够陪伴王德保度过这一种生活的,在他看来最好的就是书籍。可是在这个文化凋零的时代里,书籍谈何容易呢!对于知识的渴望使得他抓紧一切机会,读到自己手边的一切资料。当时社会上只能读到苏联作家高尔基,以及鲁迅的作品,对于这些作品。王德保至今都如数家珍。 

形式上的毕业分配后。王德保来到了南昌市的一家工厂工作。这时候,文化氛围已经有了一些松动。他开始阅读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并且开始背诵离骚、汉乐府以及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这对他进一步,熟悉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奠定了十分扎实的基础。 

春风很快就刮来,1977年,中央恢复的高考。由于理科成绩不是十分理想,这一年他落榜了。1978年,王德保经过了深入的复习,考入了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进行学习。从此,他开始了自己与中文系的不解之缘。 

求学与工作

在中文系的日子里,王德保十分的快乐。八十年代,尤其是在文化壁垒解除之后,突然发现世上居然有那么多的好书,自己的知识十分的匮乏,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进行补充,尤其在大学。大学的学风十分的浓厚,在这里,每一天每一个学子都抓紧身边的一切机会静心读书。那时候,同学们的成绩普遍都十分的优秀,还有全优生。大学时期的王德保老师,并不是班上的拔尖学生每次只有一两门考试没有达到90分,不是优。成绩在班级的中上游水平。

在大学期间。王德保与江西师范学院的唐满先教授关系很好。唐先生送给他的著作《论语今译》,至今还保留在王德保老师的办公室里。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和对读书的向往,王德保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他的研究生也就是在江西师范学院度过的,硕士导师是当时年近八旬的江西古代文学研究会的名誉会长、中文系主任胡守仁先生。胡先生毕业于武汉大学,是学界大师,毕生以唐宋诗为业。在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只要求读四种书:仇兆鳌的《杜诗详注》、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辛弃疾的词、陆游和黄庭坚的诗。这种细致的学习方式,使得王德保在学业上十分的精致,也许他对宋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研究生毕业后,王德保被分配到江西大学中文系工作。当时的江西大学历经文革之后,许多工作才刚刚恢复,条件也非常简陋。当时办公室非常的稀少。只有一间很小的会议室,每周二开,学院例会的时候,大家才会挤在里面开会,王老师当时被分配了一套五十平米的房子,已经算是十分优越的待遇了。这种艰难的条件下,王德保老师,中文系的其他老师共吃苦共患难,度过了一段相对艰难的时光。

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南昌大学当时正在申请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需要人才的支撑。为此1994年,学校派王德保老师来到北京大学作为定向生,进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北大的浓郁的气息使得王德保深深的折服在这所学校之中。每一个人的脚步,都是快速的,他们都在为了自己的学习,不断的努力。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一种习惯和爱好。包括年逾九旬的季羡林先生直到晚年都在孜孜不倦地获取知识。这种精神感染了王德保,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时常出入北大古籍资料室的大门,进行如饥似渴的阅读。

王德保的博士生导师是著名的学者孙钦善先生。孙钦善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大家,对中国文献学史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同时,孙先生也对文字训诂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对于《全宋诗》,他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此,标点《全宋诗》成为博士期间王德保的重要工作这对王德保学术视野的拓展极为有利的。 

重回南大

1998年,带着从北京大学深造得到的本领。王德保老师回到了南昌大学。与离开是不同的是:此时,南昌大学已经申请成功了211重点建设大学。 

回到南昌大学的王德保,先后担任了南昌大学发展规划办公室主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的职务。对于行政,王德保老师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要用严格的标准要求每一个老师努力工作。至于,其他方面学院应该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应该给予他们许多帮助。同时,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教育教学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是一条红线。在不违反这条红线的基础上,许多问题可以灵活机动的进行解决。这种灵活机动的办公效率使得人文学院在那段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除了担任行政职务,王德保老师最大的精力仍然是用在教学与科研上面。王德保老师的兴趣广泛,对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的学问很大程度上都与江西有关,包括《赣文化通典》等重要的著作,都是立足于江西这片沃土写成的。众所周知,包括景德镇在内,中国文化最发达的一个时期就是唐宋时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德保先生的许多研究都与唐宋有关。例如,《唐宋八大家新论》,例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都是唐宋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另外他还编有《宋代散文两卷》,也是和这方面息息相关的。与他的老师一样,王德保也十分注重其他方面的知识,并不仅限于文献学,例如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司马光与资治通鉴》。这是一个史学题目。另外,他的作品神话的由来,似乎与他童年时期的话本文学相关,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探寻中国早期神话由来的原因。 

除此以外,王德保老师也十分注意借鉴和吸收其他大师的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教授《资治通鉴》的时候,他受到钱穆国史大纲的想法,将《资治通鉴》中的许多内容凝结成一个又一个问题,交给学生进行解答。学生为了解答好这些问题,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目以及相应的辅助材料。然后由全班同学一起积极讨论,最终再由王老师进行总结。这种教育方式,王老师从很久就开始运用了。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好评。这种学生作为主人翁的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开发了他们思考的能力。同时,也为课堂带来了不同的风气。

时至今日,年过花甲的王德保老师,依然在为南昌大学的各项改革以及,各种科研工作进行着自己的贡献。世事沧桑,南昌大学从1993年走来看似一路平坦,但实际上付出了大量教职工的心血。他们与王老师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坚守着。最终,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他上了人生的新的征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30年来,王德保老师在教学岗位上,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树立起了立德树人的榜样。如今,他的学生也早已桃李满天下,并且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向王德保老师表示祝贺,并祝愿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