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 交流报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6-03-30
   2016年3月2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文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在人文楼B230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中国佛教中‘大乘’观念的嬗变”的精彩报告。
   首先,张教授简要介绍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同时指出,在中国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内涵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张教授认为中国佛教史“大乘”概念经历了“大小兼学”、“舍小入大”,以及超越大、小乘的对立,到追求圆教的理想。
 
  
   在古代印度,大乘与小乘佛教之间,在教义上虽然界限分明,但在教团生活中,信奉和研习大乘经论者同样信奉原始佛教以来的佛教戒律,与部派佛教信奉者一起生活,并不存在独立的大乘佛教僧团。在佛教传入中国之际,大乘佛教的经论与小乘的经论一并传入,中国僧人都将之视为佛说,并没有明确的大乘与小乘的意识。
   在南北朝时期,小乘佛教并没有被中国僧人所摒弃,相反,“大小兼学”的现象很普遍。张教授分析认为:一是其背景与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普遍的精神取向和为学理想有关,即不是独专一业,而是兼学旁通,以玄儒文史四学兼习为理想。士大夫阶层的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佛教僧人的大、小乘观有直接影响。二是小乘佛教经典如《俱舍论》、《成实论》等对佛教的名相概念进行了清晰的、系统的解释和说明,是学习佛教教义的重要入门书。
 
 
  
   直到南北朝后期和隋代,“舍小入大”才成为当时的风尚,“大乘”在价值上具有了超越“小乘”的地位,这也意味着中国僧人的“大乘”意识得到强化。出现这种从小乘到大乘转向的原因,张教授归纳为:一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六世纪上半叶,“大乘”高于小乘的观念已经很流行。二是印度僧人来华和大乘佛典的翻译事业也是中国佛教转向“大乘”的重要契机。
   尽管如此,从主流来看,中国僧人并没有将大乘和小乘对立起来,而是通过独特的判教理论,力图超越大、小乘的对立,追求圆教的理想,建立“一乘”佛教的思想体系。张教授通过探讨“大乘”观念的嬗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大乘”佛教的真实内涵,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佛教的特质。
   张教授的报告内容新颖、深入浅出。报告结束后,张教授还耐心解答了现场师生们的提问,同学们反响热烈。本次学术报告会由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社科处共同举办。
                                                                                       (郭国芳  供稿)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