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交流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教授应邀莅临我院讲学一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1-05-27


2021年5月24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悦笛教授应邀来到南昌大学人文学院A255会议室,围绕“从‘情本体’到‘情本哲学’”主题与来自中文系和哲学系的部分本科生及硕博生举行学术交流座谈。

(图中右一为刘悦笛教授,右二为刘毅青教授)

讲座伊始,刘教授便针对李泽厚先生的“情本体”哲学思想发表了自己深刻的见解。他以一句曾经风靡哲学界的口号“打通中西马”为出发点,将李泽厚先生所说的“儒学、康德、马克思三合一”归结为打通中西马,并勾勒出李泽厚以孔子化马克思、以孔子化康德、以孔子化海德格尔的思想历程。

在刘教授看来,李泽厚先生的哲学可被定义为“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是80年代逐渐成熟的“人类学”和“情本体”论的有机结合,显示出其将自身思想扎根于本土传统新的尝试。根据这一观点,刘教授分别追溯了李泽厚实践哲学的思想源头、辨析了“情本体”的哲学内涵,详细地描画出李泽厚哲学的专属风采,且深入阐发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观点。刘教授指出周建人1947年翻译的选本《新哲学手册》中的《费尔巴哈论纲》以及马克思1845年写成的《费尔巴哈论纲》中的“实践论”、“社会性”、“人类性”和“感性”等四个核心观点构成了李泽厚情本哲学的理论资源,而李泽厚于1964年自撰的《手稿》之残稿更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最早源起。李泽厚理论的本土价值主要在于将实践论与唯物史观合一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从“实践理性”经过历史的“积累沉淀”形成“纯粹理性”,进而发展为“形而上学的神秘幻影”的理性言说——“积淀论”,并以此来阐释中国审美抽象形式的历史形成。

结合《残稿》,刘教授进一步阐发了李泽厚晚年著名的“情本体”思想。从建设性的角度来看,不同于牟宗三利用西方哲学(康德)、自上而下地解释中国哲学;李泽厚另辟蹊径,其“情本体”的思想既防止了(现代性)理性之偏僻,也预防了(后现代性)感性之泛滥,可谓两面出击,行走“中道”。在与李泽厚的对话中,刘教授指出自己的“情本哲学”乃是沿着“情本体”之路的理论建构,虽然两种理论有所差异且期间不断交锋。他进而点明中国的“情”应当译为“Qing”,中国的“情本哲学”以儒家为主干,倡导一种“道始于情”的智慧之路,应该回归到现实的一个“生活世界”的向下走的路数,也即立足在“一个世界”之上,来寻求从“情实”、“情感”到“情性”之“道通为一”,这便是真正的“道于情”。

最后,刘悦笛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围绕报告中未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就同学们的问题提出了细致的解答,现场气氛活跃。刘毅青教授总结了讲座内容并指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哲学思维体系的差异,对哲学的思考及研究需要返回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去。本场讲座高屋建瓴、启迪思维,大家对中国思想与情感哲学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文/图 沈佳钰)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