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围屋镌刻红色记忆,青春对话革命初心——人文学院乡村振兴实践队赴龙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5-07-16

2025年7月14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推普筑梦红土赣南,非遗兴业客家乡旅”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来到江西省龙南市,开展以“寻访围屋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革命旧址,拍摄红色文化视频,交流围屋修缮问题,助力红色文化传播,在赣南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围屋深处,触摸历史的温度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来到龙南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烟园围。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客家围屋,曾是中央红军的重要活动场所。1932年,红四军进驻烟园围并驻扎了10天。期间,红军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群众务农、教群众识字、唱红军歌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沿着青石板路穿行于斑驳的围屋间,仔细观看墙壁上“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工农”等红军标语。这些标语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红军宣传策略的珍贵实物资料。现场红色故事的讲解与革命文物的考察,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传承红色文化的意识、增强了弘扬革命精神的责任感。

000f80f46fdb4d619bb00f5049546bf0.png

导游给实践队员讲解墙上的红军标语

在围屋祠堂,同学们聆听了用客家方言传唱的《行军歌》:“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同学们认真学唱,深刻地感受到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

dcaba97aafb0443db0a50f5fdda9a7bb.png

导游教唱红军《行军歌》

三语镜头,红色故事传四方

实践队针对如何让红色故事跨越时空阻隔,更好地向外界传播的问题,构思了专题访谈脚本,策划拍摄了多语种红色文化视频。实践队采取人物对话的方式,穿插历史故事,综合运用普通话、英语、客家话三种语言进行拍摄。镜头跟随文化讲解员与两名学生,记录下红军使用过的农具、草鞋等珍贵文物。特别令人动容的是,视频捕捉到当地村民为保护标语,曾用石灰水覆盖、待解放后使之重现的历史细节,以及宣传画中村民满载菜蔬送别红军、少年毅然参军的感人场景。箪食壶浆的深情,青年志士的追随,正是人民军队扎根于群众的生动写照,这为漫漫革命征途注入了无穷的力量。

56d823e933aa4b26a5173c187033535a.png

实践队组织拍摄红色文化宣传视频

“我们拍摄视频时加入客家话元素,是想让红色故事更有地域温度。”队长刘典介绍,视频制作完成后将发布在多个社交平台,为龙南红色文化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座谈对话,共谋传承新路

活动尾声,实践队与龙南市博物馆副馆长廖怡文展开座谈。廖馆长指出,龙南现存376座围屋中有不少围屋具有红色文化背景,但现在面临着房屋结构老化、功能退化等挑战。进行围屋保护工作时,侧重修缮而非重建,尊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挖掘围屋的独特文化内涵。

3b0c69d841384b63b65aab2c15d1a09e.png

实践队交流讨论围屋修缮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问题

同学们结合广东开平碉楼“文旅融合”、福建培田古村“活态保护”等案例,针对围屋活化利用难题提出了相应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胡欣茗认为,将部分围屋改造为红色书屋、非遗工坊,有利于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同步推进。此外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标语书写场景,用视听效果强化历史感知。

1e5f4f37d9914c1bb7ecd8b1b2a04558.png

导游和实践队在烟园围门口的合影

通过此次红色文化学习活动,实践队队员们不仅感悟了客家围屋建筑中蕴含的革命智慧,更通过墙上的红军标语,与历史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红色文化教育,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淬炼。同学们表示,站在红军战士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触摸那些饱经沧桑的革命标语,真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镌刻在围屋土墙上的红色印记,将永远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史为鉴、勇毅前行,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让革命薪火在青春实践中绽放新的光芒。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