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研究» 学术动态
“中国现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召开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24-10-22


2024年9月14日,由南昌大学主办,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社会科学处、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承办,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常彬教授和王兆胜教授发起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在南昌大学举行。南昌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始发出席会议并致辞。张福贵、刘勇、王泽龙、李继凯、谭桂林、王尧、方忠、于文秀、方长安、罗振亚、高玉、王本朝、郜元宝、文贵良、王烨、周新民、张跣、王雪松等学者参会。会议由南昌大学常彬教授主持。

陈始发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以及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方法并且完善新方法的过程。在新时代,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有责任承担起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人文学术繁荣的重大历史使命,探索出独属于新时代学人的学术新路。希望与会学者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的新材料、新方法与新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图1 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始发致辞

上午的上半场会议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这一主题,对“文学的学科发展”、“文学研究的新态势”、“文学研究的观念创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上半场有六位专家发言,积极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当下国家重大文化战略关键词与人文学术如何结合发展的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把握住每个时代、阶段的关键词,或者说现在的流行词,是考察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有效方法。针对人文学术如何把握国家的政治关键词这一问题,他提出,文学研究不仅需要从学术到政治,还需要有起点思维,即把别人思考的终点当作自己思考的起点。

图2 张福贵教授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首先举例说,通过文科与理工农医学科融合、文学被移至综合类学科、国家大规模裁减文科专业,说明当前的文学及其研究面临着巨大压力与危机。接着,他从当下青年学者的文学研究,对文学研究自身的局限进行反思,认为如何积极跟踪生活、跟踪人生,特别是跟踪世界的不确定性,应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刘勇教授还强调,文学界也要进行反思,特别是要关注未来,因为未来很可能就成为明天的现实。最后,刘勇教授表示,文学研究要充分理解和了解国家的战略需求,课题申报、文章写作都要对接国家的需要。

图3 刘勇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有感于当下学术关怀传统正在失落,指出高校教师有责任把这种学术关怀传递下去。因此,他就如何传递学术关怀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扭转无信仰、无担当、无精神的学术倾向;二是要拓宽文学事业,形成“思”和“诗”相结合的“大文学史视野”;三是要重新确立化古为新、面向未来的新文学历史观;四是要迎接人类新一轮的科学浪潮,重建新的科学时代的研究主体的文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科学价值观。

图4 王泽龙教授发言

陕西师范大学李继凯教授围绕“略谈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和研究生教育”这一主题,指出学科建设不仅要有科研作为支撑,还要有相应的学科发展。他认为,高校教师在学科建设上应具备团结奋斗的精神,学生、教师、领导都应该各尽其责、各尽所能,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投入三代人的力量。

图5 李继凯教授发言

湖南大学谭桂林教授以沈从文为例,分析现代文学中的东方性观念。他指出,沈从文对东方文化领域的亲近,体现在他的评论文章中不断使用东方性概念、注重趣味领域以及重视对天地物性的关照三个方面。他还阐述了沈从文使用东方概念所具有的特点:一是沈从文对于以何种文化为中心有不同的观点;二是在对比性的逻辑中对于东方性作出思考性的描述;三是运用东方概念时,喜欢用一些和东方文化活动有很大关系的词。谭桂林教授还认为,沈从文对东方性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是站在民族本位的立场上,以趣味为中心,为新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找到了一个比较新鲜别致的说辞。

图6 谭桂林教授发言

南昌大学李洪华教授以“中国文学史的遮蔽与区域文学史的空间”为题,阐明传统文学史对文学史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的遮蔽,并提出以区域文学史拓宽文学史的幅度,恢复被传统文学史同一性所遮蔽的差异。与此同时,他认为,应从作家的个性世界、本地区的社会状况以及自然物质世界等方面出发,呈现具有区域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学史文本。对于目前区域文学史以何种身份和方式参与课程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他表示应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主辅关系,即区域文学史和整体文学史的关系;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为区域文学史毕竟是整体的一部分;三是单一性和多元性的关系。

图7 李洪华教授发言

上午的下半场,学者主要关注文学史写作以及具体的作家研究,他们围绕“如何使文学史进入课堂”以及“如何正确评价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苏州大学王尧教授认为,当下人文学科内部的危机更为突出,不确定性体现在学科内部,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这种危机具体表现在:一是曾经形成的共识、常识现在受到了挑战;二是有些知识理论和方法失效了。此外,他还指出,现在纯粹做文学史和学术史研究的学生越来越少了,这些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讨。

图8 王尧教授发言

江苏师范大学方忠教授围绕“文学史视野中的陈映真研究”这一主题,以陈映真为研究对象,探讨海峡两岸的文学关系。他指出,要把陈映真放到文学史格局中进行研究,才能凸显其意义和价值。30年代的左翼文学和陈映真的书写有着共同的思想资源,即鲁迅文学传统,我们可以从文学、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来分析陈映真及其创作。陈映真既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现代知识分子,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者和坚定维护者,同时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文学写作者。他认为,陈映真的创作不仅以其浓重的左翼意味指引着台湾左翼文学的发展方向,更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图9 方忠教授发言

黑龙江大学于文秀教授关注到文学史对萧红的评价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因此,她提出,应该针对文学史中萧红的“实然”,即已有的样子,还原萧红的“应然”,对萧红作出应该有的、正确的评价。同时,她认为,萧红的文学史地位,不应该只放在左翼文学中进行评价,还应该放在乡土文学中进行审视。因为萧红的作品都是她在回望故土乡人和反思风俗文化的时候写就的,而且她继承了“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化、文学的写作传统,是在情感的眷恋和理性的剖析中创作出蕴含丰富、历久弥新的文学作品的。

图10 于文秀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方长安教授提出,在教学中应该以文学史知识为问题,教师以研究的姿态讲授文学史,学生以探索的眼光学习文学史。他认为,文学史是由编撰者建构出来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地灌输文学史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思考之中获取文学史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文学史时,应鼓励学生至少回到两个历史现场去思考:一是文学史知识作为事实,其最初发生的现场,二是文学史著作叙述历史事实时的叙述现场。

图11 方长安教授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张跣教授以“理论是一种再开启的可能性”为题,指出理论不是真理,只是话语。因此,理论的基本特性在于片面性、假定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此外,他认为,理论就是理论史,是不断轮回与拓展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问之旅。理论的价值在于开启一种可能性,理论架构产生的背景在于:一方面,是片面性困境与普遍性追求的悖论;另一方面,是确定性追求和创造性精神的悖论,同时又充满矛盾。

图12 张跣教授发言

南昌大学常彬教授以李碧华《潘金莲的前世今生》、阎连科《金莲,你好》、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为研究对象,探讨内地与香港当代潘金莲故事的三种讲述的意义重构,对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身份认同、权力崇拜、文明冲突等时代疑难症候,予以了文化批评和社会批判。她指出,《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反映出香港殖民历史留下的精神创伤,回归前夕港人的怀旧梦想和身份焦虑;《金莲,你好》描摹了社会转型期新旧交叉地带的潘金莲悲剧,彰显了乡土社会权力与人性之间的矛盾;《我不是潘金莲》借潘金莲的身份自证,突出了传统和现代的文明冲突。

图13 常彬教授发言

下午的上半场,会议聚焦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讨论新世纪诗歌、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以及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等话题。

南开大学罗振亚教授围绕“新世纪诗歌形象重构的障碍”这一主题,指出新世纪诗歌形象重构的三重主要障碍:一是拳头诗人和经典文本稀少;二是诗歌创作凌空蹈虚,没有触及生活和生命的内核,用技术替代诗歌的言语狂欢;三是诗歌书写形象也存在隐忧,表现在网络诗歌缺乏人的灵魂的深度和艺术美感。最后,他认为,只要诗人能正视现实,拒绝媚俗和盲从,自觉平衡时代和诗歌本体的关系,处理好慢与快的关系,在宁静从容的心态中创新,实现重构的日子还是会到来的。

图14 罗振亚教授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高玉教授对用典概念进行辨析。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用典主要是一个文论概念,属于文学理论,而不属于语言学,但是在现当代文学中,用典则属于现代汉语范畴,归入语言学。因此,他认为,研究用典对于现代汉语特点的认识,以及建设发展现代汉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价值。

图15 高玉教授发言

西南大学王本朝教授以“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问题”为题,指出当下文学研究存在把历史化置换成了文献化、史料化、考据化的问题,导致文学研究的格局越来越小。他认为,要对历史化问题进行反思,在文学研究中超越文献化、史料化。具体而言,就是不仅要回到以材料为目标,而且是以发现问题为目标。

图16 王本朝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结合卢新华的《伤痕》、铁凝的《哦,香雪》、贾平凹的《秦腔》等文本,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的空间转换。他指出,当代文学的书写从“城乡交叉地带”走向“城乡高度融合”。与此同时,他表示,在今天物质、制度安排对城乡两地的高度交融有了保障的时候,作家如何去观察中国文学的城市和乡村自然的空间,如何书写新的城乡融合时代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这是值得文学研究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图17 郜元宝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以“晚清五四文学研究与中文人才培养”为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文学学科的建设。他认为,把晚清及五四文学纳入中文学科的课程教学是有必要的,这不仅填补学生对于晚清到民国文学的认识空白,而且有利于中文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具体教学中,他表示,可以从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从探究五四文学的起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等问题入手。

图18 文贵良教授发言

南昌大学陈定家教授指出,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经历了从最初的版权输出,逐步深入到文本输出,再到IP多元化的传播,以及产业化输出的全面拓展的发展历程。他表示,网络文学能实现海外传播的原因在于:一是网络文学朝着原创化、多样化、精品化的方向拓展;二是“模式出海”奠定了海外文学产业高速发展的商业基石;三是AI翻译引领网文未来,“一键出海”加速了全球共赏。

图19 陈定家教授发言

下午的下半场,主要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进行反思,为文学史料的研究、新诗文体问题、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增值等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厦门大学王烨教授认为,现代文学研究应该走向历史化,因为原始的史料、文献不仅是研究者了解、想象、还原现代文学史的切入口,而且可以通过对史料文件的掌握、解读、认知来探寻文学史的叙述和历史的真实是否相符。与此同时,他提出关于文学史料再解读的路径:一是发现与纠正以前被误读的史料;二是还原以前研究中被遮蔽的史料、史实。

图20 王烨教授发言

华中科技大学周新民教授指出,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有的思想包括思想谱系已经无法回答当下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文学资源已难以表现当下非常复杂的变化。所以,他阐述了当下文学资源转向以及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新态势,这主要包括: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体融合和雅俗融合、先锋文学的再出发。

图21 周新民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王雪松教授主要对“新诗史将新诗划分为自由和格律的二分法”进行反思。他指出,这种分法其实是用一种规则思维来看待格律或者自由,它存在三方面的难题:第一是翻译方面的误解;第二是现实中的困境;第三个是思维方面的挑战。最后,他认为,要革新新诗文体理论话语,需要关注整个的汉语诗歌实践以及汉语节律的规律的发现。

图22王雪松教授发言

南昌大学王兆胜教授认为,要处理好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增值问题,应注意四对关系:关注国家战略发展与强化个人性研究,重视顺势的研究和逆反性研究相结合,突出重点研究和强化薄弱环节研究,兼顾欣赏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就如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增值这一问题,他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以天、地、人、心的观念,突破“人的文学”观;二是以中国文化的自信改变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三是以完整的大文学观超越狭窄的经典文学研究理念。

图23 王兆胜教授发言

南昌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江马益、人文学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廖艳彬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他们对学者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希望各位学者能够继续支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的发展,为南昌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图24 社科处江马益处长

图25 人文学院廖艳彬副院长(主持工作)

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南昌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高峰论坛”圆满结束。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人文楼二楼 邮编:330031
电话:0791-83969350 传真:0791-83969350
E-mail:rwxy@ncu.edu.cn